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陕西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0-2023 年)》,决定启动实施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以下简称省级“双高计划”) 。
一、 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 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引领陕西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 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到2025年底,建设13 所特色鲜明、行业知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80 个产业贡献度高的高水平专业群。
二、 重点任务
( 一) 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任务
1. 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着力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简称 1+X 证书)制度。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产业需要、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校企双边多边技术协作为纽带,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与地方政府、 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西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
4.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面向西部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深化“三教”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5.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 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 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6. 提升产教融合水平
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融合, 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施行校企联合培养、 “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7.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陕西产业走向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中高端。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 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 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 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8.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强化预算刚性管理理念,提升预算科学性,确保预算安排与事业发展的结合。强化监督理念,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审议学校重大问题。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
9. 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 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10. 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参与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力争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助力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一批鲁班工坊,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
( 二)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 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形成产学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 1+X 证书制度,深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面向产业链与岗位群需求,构建“共享模块+特色模块+拓展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共享模块或平台类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特色模块课程培养学生面向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等,拓展模块课程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群内各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实验实训实习实施标准,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3. 深化课程改革
依据专业群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标准和对应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制定课程标准。推进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对接产业,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针对具体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引用企业真实案例或项目,校企共同开发新形态一体化、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教法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优质课堂。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 推广理实一体教学新型教学模式, 推进信息技
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4.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汇聚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 选聘产业和企业专家、三秦工匠、技能大师等,组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并完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创新团队在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团队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标准开发、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协作、信息技术应用、企业实践等能力。
5. 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统筹并系统构建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打造校企合作、开放共享、资源集聚的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创新运营模式,建成区域或行业教育培训与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6.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对接我省23条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服务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有效衔接。围绕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社区工作者培训、退役军人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培训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企业“走出去”。
7. 创新专业建设体制机制
创新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专业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组建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群)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持续保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同步规划和发展。
三、 申报条件
( 一) 学校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学校办学条件高于专科高职学校设置标准,数字校园基础设施高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标准。
2. 学校人才培养和治理水平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成效显著,对区域发展贡献度高,已取得以下工作成效:已制定学校章程并经省级备案,设有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成立校级学术委员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成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非学历培训人日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
3. 学校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方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基础好,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高,学生就业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
4. 学校在以下9项标志性成果中有不少于5项( 此条件仅适用申报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
(1)2017年以来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奖励(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及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奖励(第一完成单位) ;入选“十三五”规划教材(第一主编单位)。
(2)主持国家级或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省级仅指第一单位);主持国家级或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
(3)承担国家级或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且成效明显(仅包括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定向培养士官试点),获批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4)有国家重点专业、骨干专业,或省级重点专业(仅包括立项建设的国家骨干专业或省级一流专业(含培育)、省级示范高职学校支持的重点专业) 。
(5)《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 年)》认定的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或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院校、省级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学校、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6)2017 年以来学生在国家级或省级(仅指最高等次)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 仅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7)教师获得过国家级、陕西省奖励(仅包括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国家级获奖或省级一等奖)、课堂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等获奖) 。
(8)建立校级竞赛制度且2017年以来承办过国家级或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9)建立校级质量年报制度且2017 年以来连续发布《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 。
5. 学校自2017年以来在招生、财务、实习、学生管理等方面未出现过重大违规行为。
( 二) 专业群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专业群定位准确,对接陕西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专业群组建逻辑清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
2. 专业群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校外兼职教师素质优良。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相适应、相配套。校企共同设计科学规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反映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 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丰富。
3. 专业群生源质量好,保持一定办学规模。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就业满意度高。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科研项目、专利数量多。
四、 组织实施
省级“双高计划”按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两类申报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设 A、B、C 三个档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不设档次。建设周期为 2022-2025 年。
(一)学校申报。学校在同时满足“学校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专业群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情况下, 自愿申报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或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申报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的院校,应同时申报不少于3个高水平专业群;申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院校, 应申报不少于 1 个高水平专业群。 每个专业群应包含 4-5 个专业, 原则上包含 1 个已认定的省级及以上骨干、 一流专业。院校对照重点任务要求, 统筹财政资金、 事业收入、 经营性收入等, 自主编制建设方案。 省属高职院校的方案直接上报, 各市( 区) 举办的高职院校的方案, 需经市( 区) 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 其他高职院校的方案由举办单位审核同意后上报。
申报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的材料包括:1.《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申报书( 高水平高职学校)》( 附件 2);2.学校总体建设方案( 不超过 60 页);3.专业群建设方案( 每个专业群不超过 30 页);4.《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专业群申报汇总表》( 附件 4);5.主要佐证材料(其中,学校材料不超过 50 页,每个专业群材料不超过 25 页)。以上材料一式15份(其中主要佐证材料一式5份),双面打印,A4 纸装订。申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材料包括:1.《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申报书(高水平专业群)》(附件 3); 2.专业群建设方案(不超过30页); 3.主要佐证材料(不超过 25 页);4.《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专业群申报汇总表》( 附件 4)。以上材料一式 10 份(其中主要佐证材料一式5份),双面打印,A4纸装订。如申报多个高水平专业群,应分别报送申报材料;申报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的院校,应同时报送附件2中各专业群的申报材料,要求同上。
(二) 评前公示。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依据申报条件对申报单位开展资格审查,对审查结果进行公示,无异议后进入专家评审环节。
(三)遴选确定。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组开展评审工作。评审坚持注重基础、质量为先、扶优扶强、改革导向,同时统筹兼顾投入、产业需求等因素。评审分学校和专业群两个“赛道”同时组织。
1.学校评审。评审采用会评方式,综合考察申报单位的基础条件、学校建设方案与专业群建设方案等,提出 13 个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建议名单。
2.专业群评审。评审采用初评和会评结合方式,考察申报单位的专业群基础、专业群建设方案等。将所有申报单位(包含高水平高职学校申报单位)专业群按照建群核心专业所在专业大类分组评审,根据各组申报数量占总申报数量的比例设定每组入选数量。提出8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议名单。每所院校入选专业群数量不超过6个。
3. 高水平高职学校档次确定。按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议名单,提出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档次建议名单,其中A档3所、B档4所、C档6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审核后, 按程序公示、公布结果。
(四)建设管理。省级“双高计划”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立项建设单位按照参评备案的申报书开展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建设期内,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对建设单位进行中期考核评估,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并适时替补。
(五)资金管理。对列入省级“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将予以资金支持。立项建设单位应积极争取各方面政策、资金等支持,吸纳企业等各方投入,建立持续、稳定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地和院校举办单位要提高认识,确保各院校申报材料真实准确;要加强领导,将实施省级“双高计划”纳入“十四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抢抓机遇,着力打造省内一流、行业认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
(二)落实责任。各地和院校举办单位要加强工作督导,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相关投入按照政策要求按期足额落实到位。立项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是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组建工作专班,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经费使用绩效,确保取得实效。
( 三) 优化环境。各地和院校举办单位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内设机构、岗位设置、 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和保护干部队伍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